undefined

講到LEICA,小A就會想到一位故人......以及一段青澀懵懂的歲月。
 
LEICA與ZEISS是15年前網路論壇剛興起時,攝影論壇最喜歡論戰的議題之一(議題之二則是數位相機影像畫質好還是底片畫質優秀......但這議題隨著感光元件的日新月異,戰了3-4年,堅持底片較優的人就慢慢沒聲音了)。
 
在我們那個底片年代,LEICA, HASSELBLAD, ROLLEI是可望不可及的夢想,特別是學生,有台NIKON FM2就是全部了。勉強玩得起CONTAX G1,G2, 167MT...已經很不得了,如再配幾支CONTAX鏡頭,那在社團裡跟身上掛台150機車也差不多一樣風光。
 
小A是屬於勉強買得起CONTAX的那一族,至於LEICA,買過幾支R鏡與少少少的M鏡。當時LEICA還出了幾款傻瓜底片相機 - LEICA MINI II 之類的,算是可以用來擦擦口水的便宜貨。
 
甚麼是LEICA味?? 10個人用同一款LEICA產品可能會有20種體悟。以往就是在這種講不清又看不明、似是而非、各自表述而造就了LEICA一種高深莫測、佛曰不可說的那種神秘感。

undefined

undefined

undefined

undefined

undefined

undefined

undefined

金山老街上一家賣麵線與甜不辣的小攤。簡單的食物要做得好看好吃卻不容易。

台北的大腸麵線,多的是勾一堆芡,湯比麵線多。或是加一堆奇怪的料(紅蘿蔔絲、木耳、柴魚片.......)。

你知道,庶民小吃的可貴在於用簡單的材料做出超值且難忘的滋味。你加了木耳、柴魚片、魚翅....這些高檔食材,整個"庶民"味就不見了。

小A永遠記得唸幼稚園時在校門口的那攤麵線攤,熱騰騰冒著蒸氣,簡單的麵線、蒜汁、醬油、香菜,還有翻不到幾根的大腸頭........永恒簡單的美味。

undefined

硬體面來說,小A對LEICA的體會,是濃厚的色調與豐富的細節,以及三不五時出現的邊角失光(或是"暈影"?)。
 
在底片的時代,各家器材有各家器材的特色,NIKON的高反差硬調、PENTAX的清麗與白中之白、MINOLTA 的油潤、CANON的層次豐富且柔和、COSINA的冷......你玩過各家器材後,總會有一些心得與想法,看看出片總能猜個八九不離十.......特別是在那個只有實體照片的年代。(是的,我另外的意思是,現在透過PS軟體,你想調啥色調都行,拿甚麼器材其實也沒差)
P9號稱用了LEICA的鏡頭,也經由LEICA原廠認證過、調整過了出片表現。

在小A初步的使用感想,是的,的確與小A年輕的時候所用的、所看的LEICA相當接近。藍、紅、黃三色特別耀眼、明顯的邊角失光(個人覺得這招學得很像,因為LEICA M系列以廣角見長,廣角與標準焦距的大光圈都會造成邊角失光)、豐富的細節(不會像一般手機畫質虛虛的),連快門音都學得有模有樣。
 
個人覺得,利用雙鏡頭捕捉細節與色彩再做合成,的確補足了需要"細節+色彩豐富"這一塊,利用手機越來越高檔的硬體資源做合成,的確高招。
 
《待續》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DI 攝政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